自去年年底以来,仿瓷餐具成为备受大众瞩目的焦点,掀起不小的波澜。仿瓷餐具为何招惹如此“非议”?国家质检总局权威人士及相关业界专家,对此做出解答。
4月12日,央视《新闻30分》披露了国内个别仿瓷餐具企业在生产原料中混入尿素甲醛树脂(脲醛树脂)、以降低成本的违法行为。作为工业原料,脲醛树脂在一定高温下会分解出致癌物——甲醛。
一石激起千层浪。4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国质监系统从即日起至5月15日对生产加工仿瓷餐具集中开展一次全国性的执法检查行动,严厉查处无生产许可证生产加工仿瓷餐具、在生产加工中使用尿素甲醛树脂等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原辅材料违法行为。
就在当天,央视《新闻30分》曝光了个别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非法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工业原料尿素甲醛树脂(脲醛树脂)生产仿瓷餐具的违法行为。
专家提醒,脲醛树脂在一定高温下会分解出致癌物——甲醛。新修订即将实施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三聚氰胺成型品卫生标准》明确规定,产品必须标示“禁止在微波炉中使用”。
4月14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国质监系统在前一阶段针对重点地区执法检查的基础上,从即日起至5月15日对生产加工仿瓷餐具再集中开展一次全国性的执法检查行动。
通知指出,各地质量技术监督局要严厉查处无生产许可证生产加工仿瓷餐具的违法行为,将检查发现的无证生产加工场点及时报告当地政府予以取缔;严厉查处在仿瓷餐具生产加工中使用尿素甲醛树脂等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原辅材料违法行为;严厉查处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和生产甲醛等有毒有害物质超出国家标准规定限值产品的违法行为;严厉查处伪造和冒用厂名、厂址和质量标志违法行为。对发现具有区域性质量问题的地区集中力量开展区域整治。
清剿劣质仿瓷餐具首战在广东打响。广东省质监部门当天即对曝光的两家东莞企业进行查封与抽样。此前,广东省质检部门于去年底对仿瓷餐具进行专项整治,依法查处了21家无证生产企业。这次媒体监督报道,说明上次查处过后有死灰复燃现象或个别漏网。广东执法人员心中沉甸甸的。
紧接着,河北、北京、四川、广西、河南、江西、山西、福建、辽宁、湖南、重庆等地质监部门在当地政府组织领导下,进行集中执法检查。
国家质检总局两个司的负责同志强调,根据《食品安全法》的最新职责划分,这次执法检查行动,质监部门将继续对没有获得生产许可的企业违法生产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12月对部分仿瓷产品(包括已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产品)进行测试,发现部分企业在生产中添加了具有安全隐患的脲醛树脂,有些企业甚至全部使用脲醛树脂生产仿瓷餐具。
今年3月份,具有国家级检测资质的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对北京市场上销售的15个品牌的仿瓷餐具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4个品牌的产品不合格。
其实,早在2008年12月下旬,国家质检总局就已组织检测机构和专家对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进行分析检查,并指导各地展开查处工作。
2008年12月30日,北京市组织开展市场、商场、超市等销售的餐具(盒)执法检查工作,对销售无证生产企业生产的密胺塑料餐具餐盒坚决予以查处,并将其下架清出市场。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又称密胺树脂,英文缩写MF。作为三聚氰胺与甲醛反应所得到的聚合物,是制造仿瓷餐具不可或缺的原料。
市售合格的仿瓷餐具,大都是用密胺树脂制作加工的。其物理和化学特性都与小分子三聚氰胺不同,无毒性,与加入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完全不是一回事,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有关环保专家说,含三聚氰胺的食品器具在日本也很普遍。日本规定密胺塑料容器溶出三聚氰胺量最高不得超过每升2毫克。日本相关标准规定,作为制作食品容器的树脂必须保证在60℃的情况下,30分钟内不能让三聚氰胺溶出(即不得检出)。由于日本厂家都严格遵守规定,到目前还没发生任何伤害*健康的事故。
尿素与甲醛反应得到的聚合物便是脲醛树脂,又称脲甲醛树脂,英文缩写UF。脲醛树脂制品,易于吸水,遇到强酸、强碱易分解,达到80℃以上遇水容易释放出甲醛。
甲醛是一种无色的强烈刺激性气体,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眼部疾病、女性月经不调、妊娠综合征、新生儿畸形、精神抑郁症,另外,还会使新生儿体质下降,造成儿童心脏病。
所以,脲醛树脂主要用于制造模压塑料,制造日用生活品和电器零件,还可作板材粘合剂、纸和织物的浆料、贴面板、建筑装饰板等。由于其色浅和易于着色,制品往往色彩丰富瑰丽。
记者在北京市、沃尔玛等多家大型超市看到,仿瓷餐具种类多样,饭碗、碟子、饭勺、汤匙等商品都有涉及。
据销售人员介绍,仿瓷餐具色彩艳丽、造型多样、价格便宜,因此受到了不少消费者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的喜爱。
现实生活中,仿瓷餐具因耐摔、可进行微波加热,特别受到儿童和老人欢迎,被认为是万能餐具,装啥都行,怎么使都行,谁使都行,使多久都行。
其实不然。专家提醒,如果密胺塑料原材料树脂聚合得不好,就会残留三聚氰胺,在高温状态下会释放三聚氰胺分子。但是标准没有清楚说明,企业产品说明书也没有声明,消费者只能被动使用。部分企业钻国家标准的漏洞,使用脲醛树脂生产仿瓷餐具,给消费者健康带来了安全隐患。
由于标准要求不一致,给政府监管和监测带来了难度,也给不法生产企业和劣质产品的生存创造可乘之机。
业内人士透露,在福建,塑料仿瓷餐具机有上万台,获证企业周边配套的小企业不胜枚举,并且每家都在招兵买马增添设备。
业内人士以仿瓷餐具中的仿象牙筷子计算了经济收益:仿象牙筷子每个18克,原料(脲醛树脂)成本0.08元,税费0.01元,电费0.005元,工资0.01元,折旧、管理等其他费用0.03元,总计0.135元,市场批发价为0.5元,实际净利润为0.365元。以日产筷子2万双计,每天净利润为7,300元。
业内人士揭露,同样4.5寸大小的仿瓷碗,A1料的售价0.7元,A3料的售价1.5元,A5料的售价3.8元。
据环保专家介绍,A1料是脲醛树脂,A3料是脲醛树脂、密胺树脂的混合料(其中脲醛树脂占七成比例),A5料则是密胺树脂(俗称“美耐皿”)。
由于成本相差太大,密胺树脂生产的仿瓷餐具价格相对也较高。一些获证大企业生产的合格密胺餐具很难打进国内市场,仅在大中型商场、超市能见到。
此外,业内人士说,生产仿瓷餐具,均有成型固化这一环节,其中有严格的时间控制。在正规的生产车间,每台机器上都装有一个时间,这是为了在生产过程中,给予充足的时间让产品里的有毒物质(如甲醛等)释放出来。但一些小企业,很多生产机器上就没有这个控制环节和系统。
“小企业不按这个生产程序,不但可以节约原料成本,还可以节约时间。”该业内人士透露说,正规厂家每台机器每天约生产500个模次,而一些小企业每台每天可生产1500个模次。
该人士还指出,不少中小型仿瓷餐具生产企业车间内脲醛树脂和密胺树脂两种原材料都有。质检人员临检时企业立马把A1料换上A5料,从原材料监管上来说难以控制。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企业还会隐瞒原材料的真实进货记录以及出货的真实记录。这无疑给质监部门执法人员出了一道监管难题。
“在仿瓷餐具这个行业内,目前还没有一套真正的规范。”采访中,该人士感叹,国家并没有明文禁止A1料不能用来做仿瓷用品,所以部分企业就钻了标准的空子,使用脲醛树脂制造餐具。
现行的国家卫生部1988年8月10准、1989年6月1日起实施的《食品包装用三聚氰胺成型品卫生标准》(GB9690-88),规定了三聚氰胺成型品的卫生要求。在理化指标方面,标准作了相关规定。
从中可以看出,该卫生标准没有对游离出的三聚氰胺迁移量限量值作相应规定,也没有脲醛树脂的检测项目,迄今20年未进行过任何修改。
而欧盟相关标准规定,甲醛单体迁移量为每升不超过15毫克, 三聚氰胺单体迁移量为每升不超过30毫克,也就是说,甲醛迁移量比三聚氰胺迁移量要严格一倍。
2007年,俄罗斯联邦消费者权益及公民平安保护监督局发布局长令,要求仿瓷餐具的三聚氰胺迁移量为每升0.1毫克。俄罗斯《接触食品包装材料的化学物质允许限量》规定中也不推荐儿童使用仿瓷餐具,不推荐需多次洗涤和消毒的公共餐厅使用这种餐具,特别不能作为盛放高温食品的餐具和热烫饮料的容器。
现行的国家卫生部于2003年9月24日发布、2004年5月1日实施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助剂使用卫生标准》(GB9685-2003),对使用脲醛树脂及迁移出的甲醛量限量值亦无规定。
此外,现行的原轻工业部1994年8月23准、1995年5月1日实施的密胺塑料餐具行业标准QB1999-94里面对密胺餐具的物理机械性能作了详细的规定,但是该行业标准适用于以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基材,以σ-纤维素为填料的密胺模塑粉为原料,经模压成型制得的密胺塑料餐具。脲醛树脂制品不在该标准适用范围内。
新修订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三聚氰胺成型品卫生标准》作为《食品包装用三聚氰胺成型品卫生标准》(GB9690-88)的替代标准,将于年内实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组织起草、卫生部提出并归口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9685-2008)即将于今年6月1日起实施。
据了解,新标准GB9685-2008虽仍未将脲醛树脂列入检测项目,但加入了一个关键内容,即要求生产企业使用的原材料在可预见未来的使用条件下,不可释放出任何有毒有害物质。
新标准GB9685-2008(征求意见稿)“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的使用原则”明确指出:“食品容器、包装材料与食品接触时,迁移到食品中的添加剂水平不应危害*健康。”
“这就暗含了像脲醛树脂这样的国家标准不准使用的物质,”有关专家提醒,“而且新标准对甲醛限量比原标准严格一倍。还加入了一些指导原则,包括消费者如何使用等,比原来更细了。”
据了解,这部即将实施的卫生标准源自欧盟,新标准中食品用添加剂的品种由《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助剂使用卫生标准》(GB9685-2003)中的65种,扩充到近千种。
对此,专家不无担忧。虽然食品容器使用添加剂是国际通行惯例,但对中国而言,食品容器的添加剂一下子由65种增加到近千种,相关企业、监管部门该如何面对纷至沓来的近千种添加剂?广大消费者又该如何面对生活中餐具、日用品中的近千种添加剂呢?这无疑又是一道食品安全的新课题。
据悉,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AICM)参与了《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9685-2008)的制定。
资料表明,AICM于1998年在香港成立,其后不断发展成为一个代表所有会员企业向中国化工行业利益相关方推广国际最佳实践的行业组织。目前拥有48家在华经营化工业务的会员公司,包括拜耳、巴斯夫、bp、德固赛、杜邦、陶氏化学、壳牌等国际知名化工公司。世界10强企业中有5家为AICM会员,28家会员位列世界化工50强名录。协会设有董事会及执行委员会,成员均为会员公司的高层主管。该协会下辖增塑剂促进工作组、塑料事务委员会和政府合作及传播委员会等机构。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三聚氰胺成型品卫生标准》新标准起草人之一、上海食品药品监督所彭少杰,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