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物考古发现,鄂州境内出土的铜镜数量众多、种类齐全,涵盖了战国至明清的各个朝代,因而鄂州被誉为中国“古铜镜之乡”。
从1995年起,董亚巍、仙有生师徒应鄂州市博物馆邀请,以唐朝以前的出土器物为模板,根据古籍文献进行研究和试验,逐渐掌握了青铜器范铸的18道工序,包括制模、泥范造型、泥范焙烧、合金配制及熔炼浇铸、铸后加工、透光等,并先后复原复制出600多个品种的古铜镜。
青铜镜范铸技艺可追溯到商代,传承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2016年,鄂州市青铜镜修复及复制技艺被列为第五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1年2月份,征得铜镜范铸工艺传承人仙有生同意,我走进“古铜镜之乡”鄂州市博物馆铜镜范铸工坊,历时两天,全程影像记录了鄂州古铜镜范铸工艺流程。
在拍摄过程中,我发现青铜镜范铸工艺全部为手工制作,对手艺人的要求相当高,在每一批铜镜铸件中仍有不少废品出现。据介绍,铜镜成功率在50%以上。能制作出一面合格的铜镜,相当不容易,倾注了仙有生等古法传承人的不少心血。
我为古法铜镜制作技艺至今还有人传承而叫好,同时,也在为仙有生等传承人担忧,在面临非遗传承和市场开拓难题面前,如何破题,如何突围,将关乎着青铜镜古法工艺之路到底能走多远。
工人在制作范具,先固定好镜模,刷上一层脱模剂,再敷上一层面料,最后用细腻的土料夯实模板。模板制作好后,还需要制作一块面板,两者合二为一才是一套完整的铸镜模具。
工人在准备铜水原料。制作铜镜的主要原料为铜、锡、铅。铜66%~78%、锡20%~27%、铅1%~8%。
浇铸后的铜镜铸件被泥土覆盖,仍然显露出背面精致纹饰,但在铜镜范铸工艺传承人仙有生眼里,这块铜镜铸件有气泡,将作为废品进行处理。在1000多度的高温下,要保证镜面无气泡无裂纹,全凭精湛手艺。
工人在用布轮对镜坯进行抛光处理。整个制镜过程采用古代青铜范铸工艺铸制,主要工艺流程均为手工操作,不仅复原了古代铸镜的工艺技术,而且还复原了铜镜的本来面貌。
工人在展示透光青铜镜新技术,将一面铜镜靠近白色墙面,用手电筒照射镜面,墙上立即映射出“鹏程万里”字样,但以肉眼看镜面,却是光滑透亮,不见一丝纹路。
一位女士在用刚制作完成的铜镜照面。作为古人的日常用具,铜镜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除照鉴仪容外,还用于婚姻礼聘、宗教法器、赏赐等场合。
津门网作者 陈凌志,湖北黄冈人,新华社签约摄影师、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新闻摄影学会会员、黄冈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黄冈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民俗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成员。
业余潜心摄影创作,涉猎人文、纪实、财经、风光等诸多题材,尤以人文纪实摄影用功最多,400余幅(组)摄影作品(含视频)被新华社、路透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大众摄影、人民摄影报等媒体采用或转载。《最后的坚守-老铁匠铺》《楚剧》《长江:最后一班轮渡》、《午餐时间》等50余幅(组)作品入选或入展奥赛、平遥国际展、凤凰双年展、深圳国际摄影展等国际国内多种展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