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馆藏青铜精品晋侯苏钟,从香港香港黑市文物市场购买回来,貌似为西周文物青铜文物重器.专家们说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这套鳊钟的出现纠正了历史上史料记载的两个错误:弥补《史记》的不足;将人工冶炼铁的技术向前推进至西周中晚期。合理的金属成分配比和规范的外形尺寸.以及工艺上的特殊处理,使编钟达到了令人赞叹的音响效果,实在是一件稀世之宝。
在上海博物馆内,收藏着一套14件西周编钟,名字叫做“晋侯苏钟”,堪称是一件重要国宝。可令人想不到的是,在这套编钟上存在着一个难以破解的谜团,直令考古专家感叹,古代技术果真也有现代科技达不到的地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您..
古人铸造青铜器时,往往都会在其表面铸造文字,用以歌颂统治者的权威与仁德。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现今考古界所发现的西周青铜器中,所有具备图案与文字的器物,往往都是凸形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阳刻文”。这一现象的出现,其实是源于古人铸造青铜器的特殊方法。一般来说,青铜器的浇筑成型都会用到泥范,而泥范在潮湿时本身柔软异常,十分适合刻字,因此当它们被用作铸造青铜器的模具时,往往都会在青铜器表面印刻相反的凸起字体。
这一说法属于古玩行业玩家的基础知识水平,是尽人皆知的道理。眼前的晋国编钟既然出现阴刻字,自然会显得十分怪异,没有人敢确定古人拥有一把“削铁如泥”的刻刀,能够突破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继而完成一件如此非同寻常的作品。
转眼到了1992年,港地古玩店中陈列的青铜编钟,仍然被摆放在库中,几乎成为了无人问津的“”,为此,古玩店老板也很着急,于是便再次将其登上报纸,寻求各地买家采购,价格仍为100万港元。正所谓“无巧不成书”,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的马专家看到了这一篇报道,并根据报纸上的照片进行鉴定,确定该文物很可能为真品,于是召开了一次馆内的紧急会议,最终敲定了购买晋国编钟的决策。
正当上海博物馆专家沉浸在收获国宝的喜悦中时,另一个好消息再度传来。位于山西省曲沃市曲村的天马遗址内,发掘工作也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天马遗址为晋国文化遗存,发掘于1979年,经过12次的发掘工作,共清理出8组17座大墓,其中所陪葬的青铜器、玉器等物品,皆载有晋侯的名号。正是在天马遗址所出土的青铜器中,有两件青铜编钟引起考古学家们的注意,它们无论从质地还是样式上,都与上海博物馆收购的晋侯苏钟完全一致,由此也可以确定,二者之间存在配套关系,属于一整套青铜编钟系列,所以专家们认为“能证明上海博物馆内晋侯苏钟确为真品。”